English

土地怎样“开源”

1999-06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

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初步展开。据初步估算,若按照苏南、上海的土地利用程度,全国通过农田整理可新增耕地2亿亩,约占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/10——

清理出588亩傀儡湖的淤泥填充到258亩废弃的鱼塘中,既疏浚了湖区,又使废塘成了新良田,部分泥土还以25元/立方米的价钱卖给建筑工地,这样一举三得,使江苏省坤山市清淤造地公司尝到了整理土地的甜头,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。

在防治荒漠化、水土流失的同时,人们也在向自己宣战,改变着长期形成的粗放用地观念,科学地作出全方位的总体用地规划,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。目前,在我国,一场变废塘、废浜、废渠、废宅基地等废弃土地为耕地的造地运动正在展开,一场摸清土地利用状况,归并、调整、改造用地,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工作也在铺开。据初步估算,若按照苏南、上海的土地利用程度,全国通过农田整理可新增加耕地2亿亩,约占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/10;通过旧城改造、提高容积率,将居民人均建设用地从153平方米降为100平方米,可增加利用9000多万亩土地。土地的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,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。

土地整理从头开始

长期以来,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有一种重“节流”轻“开源”的思想,“用地积极,整理消极”。国家级的土地整理中心从1997年才正式建立,而美国、德国等先进国家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有计划的土地整理工作。

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高向军主任介绍,从土地整理中心建立以来,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建构土地整理事业的框架:一是加强调研,加快制定《土地整理管理办法》,建立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体系;二是联合土壤、农业、森业、地学等多个部门的专家,从技术上制定能通用全国的土地整理技术规范,来指导和推进全国的土地整理工作;三是从机制上摸索一套有效的投资方式,来保证土地整理资金的良性运作,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现在这三项工作已全面展开,预计在今年年底形成初步方案。

20个示范区全面铺开

为了更好地总结全国土地整理的经验,研究土地整理工作的路子,全国第一批20个土地整理示范区已选定,它们正因地制宜地探索着自己的土地整理之路。据介绍,这20个示范区基本能代表我国土地整理的情况,其中,有6个是去年洪涝灾害的灾区,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整理,找到一条“恢复水毁耕地,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耕地毁补平衡”的路子。再如,修建高速公路时,开挖路两边的土填成高速公路的地基,高速公路建成后,就往往形成“一路两沟”。土地整理示范区内的江苏省和上海市采取填沟造田的方法,使路两边废弃的沟地又成了良田。

四川古蔺县是示范区之一。它有大小滑坡地80多处,灾毁土地6.1万亩。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所的吴锡浩、吴树仁等研究员通过在这里调研,认为灾毁土地的整理是可行的,而且我国有66%的土地是山地,土地整理潜力很大。为了让农民在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同时,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,他们还制定了简单通俗的山区土地整理规程,以让更多的山民能接受并学会操作。

造地公司带动一个产业

土地整理对于国家来说,是一项保护土地的公益事业,但它更是一个刺激多方利益的产业。江苏省坤山市国土局土地开发中心黄炳元主任介绍,他们一改只由政府投入整理土地的办法,通过中央、地方、造地公司三方集资,土地整理指标商品化带动了土地整理的产业化。全市的造地公司由1家增至18家,各镇土地整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全市通过200个土地整理工程,恢复耕地近3000亩。

江南地区人多地少,造地公司的精打细算,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,增加了土地,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环境。在实施迁村并点的工作中,人均建设占地从8分减为4分,节省了一半,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民的住宅环境,同时还利于对老的宅基地进行复垦,新增耕地。造地公司不仅整理废宅基地、废塘、废浜、废渠,甚至坟场等废弃土地都成了被整理的对象。他们计算,清淤造地的成本为2.2万元/亩,废地整理为80元/亩,而整理后的土质变好,单产增加,一般3—5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